|
瓷质砖 vs. 陶质砖:区别是什么?该如何选择?装修买瓷砖时,商家常说 “这是全瓷的”“那是陶质的”,很多人听着一头雾水,不知道两者到底有啥不一样,更不清楚该怎么选。其实瓷质砖和陶质砖的区别远不止 “名字不同”—— 从原料到性能,从适用场景到价格,都差得很远。选错了不仅不实用,还可能用两三年就出问题。这份从实际装修经验中总结的对比指南,帮你把两者的区别讲透,再教你根据需求精准选择,选砖不再被商家 “忽悠”。 一、先搞懂:瓷质砖和陶质砖的核心区别 瓷质砖和陶质砖本质上都是陶瓷制品,但因为原料、烧制工艺不同,最终性能和用途也大相径庭。最关键的区别可以用 “一测二看三摸” 来判断,核心差异集中在这五个方面。 (一)原料与烧制:决定了瓷砖的 “底子” 瓷质砖和陶质砖的 “出身” 就不一样,原料和烧制工艺的差异,直接奠定了它们的性能基础。
简单说,瓷质砖相当于 “精雕细琢的硬玉”,陶质砖更像 “粗加工的陶土”,底子不同,性能自然天差地别。 (二)吸水率:最核心的区分指标 吸水率是判断瓷质砖和陶质砖最直接、最权威的标准,国家有明确规定:
吸水率直接影响瓷砖的防潮、防渗透性能,也是选择瓷砖时最该关注的指标 —— 吸水率越低,瓷砖越耐用,越适合潮湿环境。 (三)硬度与耐磨性:瓷质砖更 “扛造” 硬度和耐磨性决定了瓷砖的使用寿命,尤其是地面瓷砖,每天要承受踩踏、摩擦,对硬度要求更高。
(四)外观与质感:风格差异明显 两者的外观和质感也有很大不同,适合的装修风格不一样。
(五)重量与价格:瓷质砖更重、更贵 因为原料和工艺不同,两者的重量和价格也有明显差异。
二、怎么选:根据空间和需求定方案 搞懂了区别,选起来就简单了 —— 核心原则是 “哪里用、怎么用,就选对应的砖”。不同空间的需求不同,选择的侧重点也不一样。 (一)地面瓷砖:优先选瓷质砖,除非预算有限 地面瓷砖每天要承受踩踏、摩擦,还要面对水渍、污渍,对耐磨性、防渗透性要求高,优先选瓷质砖。
特殊情况:如果是出租房装修,或者预算极低,客厅、卧室地面也可以选陶质砖,但要做好 “用 3-5 年就可能需要更换” 的心理准备,且千万别用在厨房、浴室等潮湿区域。 (二)墙面瓷砖:两者皆可,看需求和预算 墙面瓷砖不直接承受踩踏,对耐磨性要求低,瓷质砖和陶质砖都能用,主要看防潮需求和预算。
(三)特殊场景:精准匹配需求 除了常规空间,一些特殊场景的瓷砖选择也要注意:
三、避坑指南: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很多人在选择瓷质砖和陶质砖时,会被商家的话术误导,或者自己犯一些常识性错误,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。 (一)误区 1:“釉面砖就是陶质砖” 很多人以为釉面砖都是陶质砖,其实不对。釉面砖只是表面有釉层的瓷砖,既可以是陶质砖(吸水率>10%),也可以是瓷质砖(吸水率≤0.5%,叫 “瓷质釉面砖”)。选购时不能只看 “釉面”,一定要问清楚吸水率,避免把陶质釉面砖当成瓷质釉面砖买。 (二)误区 2:“陶质砖泡水后更耐用” 有些商家说 “陶质砖铺贴前泡水,能变得更结实”,这是错误的。陶质砖泡水只是为了让它充分吸水,铺贴时不会因为吸收水泥的水分而导致空鼓、开裂,并不是能提升硬度和耐磨性。泡水后的陶质砖,性能还是不如瓷质砖。 (三)误区 3:“全瓷砖就是通体砖” “全瓷” 和 “通体” 是两个概念:“全瓷” 指的是吸水率≤0.5% 的瓷质砖,“通体” 指的是瓷砖表面和内部颜色、纹理一致。通体砖可以是瓷质砖,也可以是陶质砖(很少见);瓷质砖也不一定是通体砖(如抛釉砖,表面是釉层,内部是坯体,颜色可能不一样)。选购时要明确自己要的是 “全瓷”(性能好)还是 “通体”(颜值高),不要被商家混淆概念。 (四)误区 4:“重量轻的瓷砖更好铺贴” 陶质砖重量轻,确实比瓷质砖更容易铺贴,但不能因此就选陶质砖。铺贴的难易程度是次要的,瓷砖的耐用性才是关键。如果为了好铺贴而选陶质砖,用几年就出问题,返工成本更高。 (五)误区 5:“进口瓷砖都是瓷质砖,质量更好” 进口瓷砖不一定都是瓷质砖,也有陶质砖;而且国产瓷质砖的质量现在已经很成熟,很多产品不比进口的差,价格却更亲民。选购时不要盲目迷信 “进口”,重点看瓷砖的性能参数(吸水率、硬度等),而不是产地。 四、选购小技巧:3 步选出合适的砖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选购流程,3 步就能选出适合自己的瓷砖:
瓷质砖和陶质砖没有绝对的 “好” 与 “坏”,只有 “适合” 与 “不适合”。选砖时不用纠结于 “哪个更高级”,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装修预算、使用场景和风格偏好,按需选择。记住:地面优先选瓷质砖,潮湿空间必须选瓷质砖,墙面可根据预算灵活选择,这样才能选到既实用又划算的瓷砖。 |